论文写作与发表 | 朱明哲老师手把手教你写论文
朱明哲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副教授,巴黎政治大学法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法哲学、法史学、比较法、生态法等。
导言:回到初心:每个人都写过糟糕的论文
失败=不认真写+选题超越驾驭范围+缺乏学习对象
每一个老师都曾经是学生。在学生时代、甚至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谁都写过一些颇为自得、实际上却充满了缺陷的文章。
甚至我在回看我自己的博士论文的时候,都还觉得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当然就硕士论文而言,有几个突出而且常见的问题需要大家注意。
首先是节奏。
很多硕士论文对一个问题的历史沿革、各国比较、社会经济背景介绍了一遍,然后在文章行将过半的时候才切入正题,说不了几句又拐到了别的地方,然后读完整本论文发现前面历史沿革和政治-社会-经济背景介绍根本和后面的论证没有任何的关系。
其次是人云亦云。
有些同学喜欢使用“英美法系是判例法”“大陆法系国家不把判例视为正式法源”这样的成见作为论证的起点。其实这种论断在学术上还有很大的争议,需要作者在行文中探讨。
最后是不注意引注。
大家要记住论文中所使用的观点、材料,除非完全原创,都需要标注出处。当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论文,类似的缺陷也都存在。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都应该不断反思自己,尽可能磨练自己写作的功力。
此外同学们一定要尽早做好自己硕士研究计划,认真对待自己的读书报告和学年论文,将之贯穿于自己的毕业论文之中。
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之中如果没有引用到之前两年所写的读书报告和学年论文,那么整个硕士研究计划意味是失败的。
现在咱们学校的硕士生课程中很多都是以开放式论文结课的,其实可以试着在课程论文中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学位论文。
比如说我一个学生的选题是所有权,我就要求他在法社会学、民法学、比较法等各个课程的论文选题都围绕着所有权来写。这样在准备学位论文的时候,至少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材料、笔记和研究心得了。
1
论文的选题
一篇好的论文首先得有一个好的题目,要体现作者想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最爱用的论文题目例如“某某问题研究”或者以“研究”结尾的题目往往显得特别缺乏问题意识。
一个好的题目首先有两个特征,形式特征是题目短而精炼,读来朗朗上口。实质特征有二,一是题目要体现出“研究什么”,即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一定需要体现你文章的中心问题来,二是要体现出论文的论证方向是什么。
读者通过题目既可以理解作者研究的问题,又可以大概猜到作者的思路。
例如赵宏老师的《主观公权利的历史嬗变与当代价值》。这个题目就非常的精简清楚。我们可以很容易就通过题目把握到这边文章研究的是主观公权利,论文内容大致是历史研究,结论是主观公权利理论现在还有实践价值。
又例如陈兴良老师的《注释刑法学经由刑法哲学抵达教义刑法学》,这种“从A到B的z”题目是非常巧妙的一种论文题目,可以很清楚得通过这种类型的题目把握到文章所要论述的问题。类似的还有“A与B之间的x”,比如说“自由与斗争之间的法国世俗性原则”。
我们看了就知道作者要探讨的是世俗性原则在作为一种赋予人民自由的原则和维护国家权威的原则之间存在的张力,也知道他的论证可能是说这一原则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摇摆。
一般学生写出来的论文,老师给出的最常见的批评就是“写得像教材,没有自己的问题”,问题意识的缺乏在法学生中非常常见,例如法律史的同学,这个现象非常突出,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以梳理为目标的研究可以没有问题,比如说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往往要论述某一个学科的历史。
这种历史沿革的章节看似特别没有问题意识,实则也可以写出具有核心问题的成果。
比如比较法的历史,怎么写才有问题意识呢?我觉得首先可以对比较法的历史进行分阶段阐释,每个时期找出一些特点。
然后,对其进行解释:在比较法历史中,有两种思潮,一种认为比较法作为科学,另外一种思潮认为比较法作为政治。再然后解释这两种思潮,最后可以说比较法研究的历史是不断在这两种思潮中徘徊。
如果要以这一章的主题写论文的话,题目可以为《在科学与政治中的比较法》,这种“A与B之间的x”也是一个非常巧妙的题目。
有些同学可能就会问了:如何提炼自己的问题意识?这一方面的训练在研究生阶段主要体现在我们做文献综述的时候。
每当我们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问自己:
作者想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读完以后总结一下“作者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他的立场站得住脚吗?”。
然后,我们可能要进一步问:
还有哪些作者也在回答同样的问题?
这样我们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思维地图,在下笔写论文的时候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大致的设想,比如“a并不是x的立场所论述的那样而是y立场论述的那样”。
最近一些年,法理学的论文很喜欢用以下格式做题目:A可能吗?A能成立吗?A重要吗?我觉得可以这样表达:命题x为什么是对的/错的。
这里可能再针对比较法和法理学的阅读材料再多说两句。这两个学科的同学经常会问:研究这些问题到底对解决现实问题有什么用?
其实理论问题往往产生于对社会实践问题或者现实问题的抽象。
作者只是把一系列社会问题抽象成为一个哲学问题,然后通过回答一个哲学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一系列实践问题。
比如说70年代在经历了民权运动和一系列不服从运动之后,我们发现关于守法义务的讨论特别多。
我们有时候不知道法理学家讨论的问题有什么实践意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距离他们的实践比较远。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我们更要加强学说史的学习、特别是法律理论的社会史和政治史的学习。
一个相关的疑问是我们要不要试着从中国的实践中提炼出一个不同于西方理论家的问题。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抽象化很重要,但基本上不是一个硕士论文可以实现的。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在硕士期间多读经典、多训练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除了有问题意识以外,还需要明白你所要研究的是那种类型的问题。
第一种问题是“What question”,也即规范性问题,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例如刑法中某某用别人的支付二维码购物这种行为是欺诈还是盗窃?这就是“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种问题是“Why question”,也即解释性问题,“什么事为什么能做/不能做?”、“什么事为什么发生了?”。
第三种问题是描述性问题,“how question”。文章并一定只能由一个类型的问题,可以有一个主问题的同时有一个副问题,例如,你可以在回答一个描述性问题的基础上回到一个规范性问题或者解释性问题。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Umberto Eco的《如何写论文》。艾柯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由这样的人教我们写作,大概率错不了。
但更重要的是艾柯这本书是写给那些本来没机会上大学的工薪阶级孩子看的。我们知道欧洲大学曾经是一种非常精英主义的教育机构,同龄人中只有2%左右的人能进入大学。60年代以后大学扩招,很多原本要去工厂做蓝领的人口进入了大学。他们不像那些中产以上家庭出身的孩子那样受过良好的人文阅读和写作训练,所以写论文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
艾柯这本书就是给这些完全不会写作的大学生准备的一本实用指南。
2
写作初期常见的误区
问题一:缺乏规划
例如在40天内四万字,寄希望于写40天、每天写1000字,远胜于寄希望于写4天、每天写10000字。
“砖要一块一块搬,论文要一天一天码”,规划好每一天的任务,比如每天坚持写1页,因此我建议大家在整个论文写作期间,写作任务必须量化到每一天,例如每天写一千字或者一页,每天读一篇新的外文论文等等。
在动笔写之前,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文献资料库,先穷尽能找到的所有一手文献,尽量阅读一手文献,二手文献可以有但不宜占比过大,列一个文献清单,包括专著、论文、教科书等等;然后按照清单找到这些资料,例如网上是否有电子版,学校图书馆是不是有等等,保证文献可以找得到,找不到的要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我对我的研究生的要求是在入学的第一个月就要确定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比如就准备写物权法、转移支付,或者某个时期的学说史了。
我们学校现在的预答辩基本上安排在毕业年度的12月,那么应该至少预答辩之前3个月,也就是9月提交一份掐头去尾30000字的初稿。这份初稿可能会比较仓促,但是基本上要展现作者整个论证思路了。
我需要花两天左右的时间通读初稿并提出修改意见。同学们应该利用国庆假期认真、逐字逐句修改初稿、完善细节,把需要援引的文献补充完毕。到10月底的时候,应该有一份较为成熟、完整的修改稿。然后我们可以剧性预答辩。
很多老师都反应学生的文章格式缺陷太多。我建议同学们现在就在word里设计一个样板,中文默认字体是宋体,西文默认字体是Times New Roman,段首自动缩进两个字符,每个级别的标题都设计好。同时,我也建议学校应该保护老师,让我们有勇气拒绝让那些明显不合要求的论文参加答辩。
问题二:参考文献的质量过低
在历年的学位论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在参考文献中有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我认为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参考文献一定不要看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具有一定的文献资料指向,但是参考价值也没有很大,可以看,不宜过多。
应该多看专业的权威核心期刊的论文,学习好论文的文笔、论证思路对于正在摸索学习写论文的法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看谁的这个问题上,我建议首先要看完自己导师的论文,你所需要的很多指导其实导师都已经写在了导师的论文之中。
所谓“自己的导师不敬,迟早是块心病”。引申一下,希望大家都去上自己导师的课,并且尽量去听那些自己导师请来的外校老师的讲座和课程。
严耕望先生曾经提到过年轻时代要小题大做,中年大题不可小作,老年如果不得已则可以大题小作。
那么我觉得各位应该关注的更多是一个学者在他精力最健旺、思想最成熟的时代的作品,比如一个人在45到65岁之间写的作品。细读和模仿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的眼力和笔力都大为提高。
问题三:只读不写或者不读不写
我建议一定要尽早动笔,曾经我有一位同学因为迟迟不动笔写博士论文,导致了延期一年毕业而错过了留京任职的机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千万不让自己的拖延症导致自己错过了诸多工作机会。
3
三类常见问题及其解决
(一)与导师的关系
我读博士的时候,老师正好担任巴黎政治大学法学院院长一职,因此没有多少时间指导我论文写作。通过自己与其交流的经验,你们一定要根据导师的行程安排利用好每一次见面机会,学会用零碎的时间与导师直接沟通;向导师提的问题应当具体而明确,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让导师做选择题而非问答题。
比如,与其问“这个题目怎么写”这个问题,我们不如问“我想从××角度入手写,老师可以推荐相关文献吗”或者“这里有几本××文献,老师觉得我应该看哪几本”等等;按时以邮件向导师汇报进展与困难。
给老师写邮件这事是一个学问,这里给大家推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这本书,这里面有李鸿章人生中一些最重要的奏折和信函,大家学习一下李鸿章的叙事风格、他的措辞等等,会有益于你学会怎么跟导师沟通。
(二)与文献的关系
有些同学会遇到文献太多或文献太少的问题,文献太少则抽象问题,找与问题的上位概念相关的文献,例如无人驾驶汽车相关的文献很少,可以找物致人损害的文献;文献过多则寻找下位概念限缩范围,这是一个方法,但真正好的方法是要学会找真正重要的文献,寻找核心文献,探讨其中核心问题;文献抽象则实践检验,将理论实际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进一步实现验证理论的效果。
(三)与拖延症的关系
读文献要随手做笔记,勤做读书笔记,比如在摘录文献中一句话后,可以写一下对这句话的分析,为什么我会全部引用这句话、这句话为什么重要,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指向什么,我们能够从中产生什么延伸的想法。
还比如在分析某一种观点的时候,某人提出什么样的观点,是什么,谁同意,谁不同意。这些笔记在论文写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可以直接作为论文内容,有的可以促发灵感等等。在写作初期可以容忍自己没有主题,没有核心问题,但是在写到一定程度(如已经写了1万字),要回头审视自己写的东西,找寻核心问题,而后整理已写的内容,再接着写。
4
三种常见的糟糕修辞
学论文要注意“起承转合”,学会写一篇顺畅的论文非常重要。
首先减少从句的使用。
从句显得句子冗长复杂,学会简单清楚的表达,一定要降低句子长度。Eco在其书中列举了诸多错误的从句使用,值得大家去研读学习。
最后,有必要少用被动语态。
一页中最好不要出现两个被动语态,可以直接叙述的就直接叙述,或者用汉语中原本有的表示被动语态的词语。
-推荐阅读-
《法理——法哲学、法学方法论与人工智能》杂志第7卷稿约
学界 | 2018年法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盘点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1-4月·法学类C刊)
学界 |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法学理论相关项目立项名单
学界 | 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候选人(法理学篇)
域外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Jurisprudence Volume 62, Issue 2
论文写作与发表 | 让编辑头疼的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又来了
思享 | 张志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理
学界 | 舒国滢教授“法教义学与法学范式的转变”学术讲座纪要
赐稿邮箱
ratiojuriswechat@126.com
选粹|思享|域外|写作|学界
微信责任编辑 | 关依琳
编辑 | 徐 辉 刘庆祝 胥 纳